今天给大家郑重推荐一部纪录片——《但是还有书籍》。
这是一部2019年12月上线的纪录片。目前追剧人数已达54.4万,播放量超过800万。在豆瓣获得9.2分的高分,在B站更是获得了接近满分的9.8分。
这部纪录片共5集,每一集30分钟左右,短小精悍,却令人回味无穷。本片讲述了图书编辑、翻译、装帧设计、藏书人、旧书店店主等一系列与书籍相关的人和事。
看之前我也不相信,“严肃文学”、“古籍”、“二手书”等等这样的冷门又小众的题材,被拍成纪录片,居然能如此吸引人,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无数次被有温度的人和故事所感动。
第一集《书海编舟记》。
这一集是我的最爱,我反复观看了三遍。这一集的内容在这个漫长寒假里,点燃了我疯涨的阅读渴望。这个假期我耐心、用心读完了八本书,也写了不少读书笔记。更难得的是我又重新捧起大学时期两次尝试,却都以半途而废告终的《百年孤独》,并投入地、完整地读完了它。
这一集讲述的是编辑和译者。
什么是“书海编舟”?
我们常常捧起心爱的书爱不释手,也常与好友分享或借阅,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忽略这些书籍背后的工作者——编辑与译者。是他们的工作,让我们的阅读成为可能。
正如第一集开头介绍的那样:
“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,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,他们以敏锐的眼光,探寻文学的矿脉,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,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,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,编织着,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。”
1第一集里的阵容分别有——“豆瓣秃顶会会长”、后浪文学主编朱岳,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,以及北大外国语学院老师、《百年孤独》译者范晔。
后浪文学主编
朱岳
中华书局
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
俞国林
《百年孤独》译者
范晔
第一个介绍的人物是主编朱岳。
镜头前他穿了一件简单的黑色T恤,上面印了四个字“精神恍惚”。当他自嘲说做梦都是卖不出去的纯文学,每天的头发都因焦虑而减少,屏幕前的我哈哈大笑。
是的,从朱岳“聪明绝顶”的大光头我们不难看出编辑工作的难处,哈哈。他说编好了一本书换了一副眼镜。为了不让好作品蒙尘,他四处奔走。但是这一过程却无比艰难,跟100人介绍没有一个人愿意要。让自己的哥们帮忙推,没想到只得到了对方的一句“我不看”,气得朱岳拉黑了好友。
从朱岳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又丧又燃的反差感。这种感受也让我对编辑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。
纪录片在介绍朱岳的时候,有这样一句旁白:“他希望以好作品,来抵抗语言和文化的劣化。”这句话让我心中反复回荡,并升腾起深深的敬意。
片中总结:“在被一些人视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,仍有无数像朱岳一样的编辑,坚守着文化的阵地,编织着思想的载体。从一字一句的校阅,到挖掘优秀作品,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,却意义非凡。”
同样让人敬佩的,还有中华书局的古籍编辑俞国林。他的工作是把过去那些有价值的史料、日记,编辑、整理成书。在俞国林看来,要成为一个好编辑,除了要具有渊博的学识、甘于坐冷板凳的耐心,还需具备敏锐的眼光。
片中介绍,俞国林在阅读何炳棣先生的《读史阅史六十年》时,偶然发现其中一页印有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的日记,他萌生了出版郑天挺老先生日记的念想。经历了十多年的曲折与努力,终于在2018年1月,《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》正式问世。这套书从1938年到1946年,几乎贯穿整个西南联大时期,不仅是一本郑天挺的个人日记,更是一部全面的西南联大史。
下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范晔。提起范晔可能大家立马就能想到他翻译的《百年孤独》。译者和编辑一样,也是和孤独相处的工作。
据说,当年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,中国一度掀起了“马尔克斯热”。这也导致《百年孤独》曾经出现过十几个未经授权的中译本。1990年马尔克斯曾来北京和上海访问,书店随处可见擅自出版的《百年孤独》给他留下了糟糕的印象。他说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其作品,尤其是《百年孤独》。终于在2010年老先生准许中国出版《百年孤独》,而范晔则是首个正式授权中文版的译者。
在查阅了无数资料,夜以继日苦熬11个月后,《百年孤独》中文版终于面世。
范晔说:“和文字缠斗,与自己作对。文学翻译是一种艰难的快乐,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。”
在重读《百年孤独》的过程中,我也无数次体会到马尔克斯大师级的文笔,以及范晔扎实厚重的语言功底。真的是我人生永远仰望的高度。
第二集《二手书的奇幻漂流》,讲述了藏书家和书籍之间的奇妙缘分。还有,带着书籍去旅行的Lulu和蜗牛,真正生活在“诗和远方”的简单浪漫里。
第三集《绘本中的奇妙世界》,介绍的是五光十色的绘本世界,以及用绘本开启孩子的阅读之路。
这一集里有几个小故事让我观看过程中几乎要落泪。绘本,是成年人给儿童的礼物,也是我们打开儿童世界的钥匙。
“绘本就像抛向远方的锚,能为孩子们漫长而未知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。”
这部纪录片的导演罗颖鸾说:
“生活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原子弹,阅读是一座随时携带的避难所。生活烦杂,喧哗,吵闹,一地鸡毛,但是还有书籍。”
2020已经快要过去三分之一了,一切都好像不是很尽如人意。
可是,无论世界如何给我们以重锤,无论时代如何喧嚣,无论人心如何焦虑,但是还有书籍。
这种纯粹的、理想化的、与成功学和金钱无关的幸福感,似乎让我拥有了一种可以抵抗时间、抵御彷徨的能力。这种感受正缓慢地、轻盈地丰富着我的内心,并让我柔软、坚韧、快乐、平静,这是我喜欢这部纪录片的原因。
“但是还有书籍
作者:米沃什 (波兰)
译者:杨德友
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,
此乃真正的存在,
书籍一下子出现,崭新,还有些湿润,
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,
受到触摸、爱抚,开始长时生存。
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,城堡在空中爆破,
部落在远征途中,行星在运行。
“我们永存,”书籍说,
即使书页被撕扯,
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。
书籍比我们持久,我们纤弱的体温
会和记忆一起冷却、消散、寂灭。
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,
一如既往,没有损失,依然是大戏台,
女人的时装,挂露珠的丁香花,山谷的歌声。
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,有幸诞生,
来源于人,也源于崇高与光明。